从绿茵场到外卖箱,欠薪球员的生存困境折射职业足球隐痛

xiangfeng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脱下球衣,换上外卖制服或快递工装时,这一幕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中国职业足球生态中难以忽视的痼疾,近年来,多支中超、中甲球队陷入欠薪风波,部分球员甚至被迫转行送外卖、跑快递以维持生计,这一现象引发公众对职业足球光鲜表象下的残酷现实的思考。

欠薪潮:职业足球的“系统性溃烂”

中国足协近年大力推行“限薪令”和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改革,但许多中小俱乐部长期依赖企业输血,一旦投资方资金链断裂,球员便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2022年,重庆两江竞技等球队因欠薪解散,球员集体讨薪无果;2023年,中甲某球队被曝拖欠工资长达18个月,部分球员只能靠兼职度日。

从绿茵场到外卖箱,欠薪球员的生存困境折射职业足球隐痛

“踢了十年职业联赛,最后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一位匿名球员的控诉道出了行业困境,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有超过20家职业俱乐部因欠薪被足协处罚,但追讨薪资的司法程序漫长,许多球员最终选择妥协。

送外卖、跑快递:球员的“再就业”之痛

职业足球运动员的黄金年龄通常在20-35岁之间,一旦因欠薪被迫提前退役,他们的职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几乎毫无竞争力,外卖和快递行业因门槛低、收入即时,成为不少球员的无奈选择。

前中乙球员李明(化名)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送外卖的照片,引发热议:“每天跑12小时,月收入5000元左右,比踢球时被欠薪强。”高强度体力劳动与足球运动员的职业伤病叠加,让这种转型充满艰辛,更残酷的是,许多球员因长期训练缺乏其他行业经验,连“骑电动车认路”都要从头学起。

行业反思:谁来保障球员的权益?

欠薪问题暴露出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1. 俱乐部运营模式畸形:过度依赖企业赞助,缺乏自我造血能力;
  2. 监管缺位:足协处罚力度不足,球员维权成本高昂;
  3. 社会保障缺失:多数球员未纳入工会体系,退役安置政策形同虚设。

专家建议,应建立足球行业“工资保障基金”,强制俱乐部按比例缴纳保障金;同时完善职业球员再就业培训体系,借鉴欧洲“球员工会”模式,为弱势球员提供法律援助。

足球不该只有梦想,更要有底线

当球员在烈日下奔波送餐时,他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份薪水,更是对职业足球的信任,解决欠薪问题,不仅关乎个体尊严,更是中国足球重建健康生态的必经之路,绿茵场的梦想,不能以牺牲劳动者基本权益为代价。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