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终止与NBA续约,商业战略调整还是市场风向转变?

xiangfeng

国内运动品牌巨头安踏宣布不再与NBA续约,结束了双方长达数年的合作关系,这一决定迅速引发行业热议,外界纷纷猜测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潜在影响。

合作回顾:从牵手到分道扬镳

安踏与NBA的合作始于2014年,彼时安踏通过赞助联盟官方球衣、联合推出联名产品等方式,迅速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尤其在2016年签约克莱·汤普森(Klay Thompson)后,其签名鞋系列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成为安踏“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合作到期,安踏选择主动退出,而非继续加码。

安踏终止与NBA续约,商业战略调整还是市场风向转变?

终止原因:多重因素下的商业抉择

  1. 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NBA赞助费用逐年攀升,据业内估算,近年续约成本可能高达数亿元,安踏或认为,在当下消费环境下,投入产出比不再匹配。

  2. 战略重心转移
    安踏近年持续加码“单聚焦、多品牌”战略,收购亚玛芬(Amer Sports)后,旗下始祖鸟(Arc'teryx)、萨洛蒙(Salomon)等品牌成为新的增长点,资源可能更多倾斜向高端户外与专业运动领域。

  3. 本土市场与体育营销风向变化
    中国消费者对NBA的关注度有所降温,而冬奥会、马拉松等本土赛事及运动员(如谷爱凌)的代言效应显著,安踏或更倾向于押注“国潮”与垂直细分市场。

  4. 地缘政治与品牌风险
    NBA近年因政治争议在中国市场屡受波折,安踏可能希望减少关联风险,聚焦更可控的营销渠道。

行业影响:国产运动品牌的“去NBA化”趋势?

安踏的退出并非孤例,此前李宁、匹克等品牌已逐步缩减NBA相关投入,转而签约欧洲足球联赛或国内赛事,这一趋势反映出:

  • 国产头部品牌更注重自主IP打造,如李宁的“韦德之道”、安踏的“KT系列”;
  • 国际体育资源溢价过高,本土化营销成为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未来展望:安踏的“后NBA时代”

终止合作后,安踏需回答两个问题:

  1. 如何填补NBA留下的曝光空白? 可能通过电竞、街舞等年轻化领域,或加大科技研发(如氮科技中底)的营销。
  2. 全球化布局如何推进? 借助亚玛芬旗下品牌的高端渠道,安踏或转向欧洲、北美专业运动市场,而非依赖篮球IP。


安踏与NBA的“分手”,既是商业理性的选择,也折射出国产运动品牌从“借势”到“造势”的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精准锚定核心用户群,或许比绑定顶级联赛更具长远价值。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