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足球的次级联赛——中甲联赛中,一支球队被曝出长期拖欠球员和工作人员薪资,时间跨度长达三年,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经营困境,更引发了外界对联赛管理、球员权益保障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欠薪背后的生存困境
据报道,这支中甲球队因投资方资金链断裂、俱乐部股权纠纷等问题,自2020年起便无法按时发放工资,球员和教练组多次向俱乐部讨薪未果,部分人甚至被迫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求助,或向中国足协递交仲裁申请。

有球员透露:“三年没拿到工资,但为了职业生涯和球队保级,只能咬牙坚持。”这种“用爱发电”的无奈,成为许多低级别联赛从业者的真实写照。
职业联赛的“欠薪顽疾”
中甲、中乙联赛的欠薪问题并非个案,近年来,多支球队因财政问题解散,如2020年天津天海、2022年重庆两江竞技等,究其原因:
- 过度依赖企业输血:多数俱乐部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一旦投资方撤资,便陷入瘫痪。
- 联赛商业化不足:中甲关注度低,转播、赞助收入有限,难以覆盖运营成本。
- 监管缺位:尽管足协出台“工资确认表”等制度,但执行力度不足,欠薪俱乐部仍能通过“打白条”蒙混过关。
球员权益谁来保障?
国际足联明文规定,欠薪球员可单方面解约并索赔,但在中国足坛,维权之路异常艰难,许多球员因担心被封杀或影响职业生涯,选择隐忍,律师指出:“国内体育仲裁机制效率低下,球员往往耗不起时间和金钱。”
出路何在?
- 强化联赛监管:足协需建立更严格的准入审查和动态财务监管,对欠薪俱乐部实施降级或取消注册资格等重罚。
- 推动俱乐部多元化经营:鼓励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共建球队,发展青训转会、周边产品等盈利模式。
- 完善球员保障体系:设立职业足球工会,建立快速仲裁通道,确保劳资纠纷及时解决。
中甲欠薪三年的事件,是中国足球“金元时代”退潮后的缩影,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联赛的可持续性问题,类似的悲剧仍会重演,球员的汗水与青春,不该为管理混乱和资本游戏买单,职业足球的进步,不仅需要场上的拼搏,更需要场外的制度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