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集团宣布将重新投资中国足球,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业界关注,作为中国足球职业化初期的关键推动者,万达曾在1994年入主大连万达俱乐部,创造了“八冠王”的辉煌历史,时隔多年,万达的回归被赋予多重期待:既是资本对足球产业的再度青睐,也被视为对中国足球低谷期的“救市”信号,在当下中国足球深陷债务危机、青训乏力、商业价值缩水的背景下,万达的回归能否真正激活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
万达的足球基因:从辉煌到淡出
上世纪90年代,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足球名片”战略,将大连万达打造成亚洲一流俱乐部,并推动了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初步探索,因裁判争议、联赛环境混乱等问题,万达于1999年宣布退出,此后,万达虽以赞助商身份短暂支持中国足球(如2011年冠名中超、资助青少年留洋),但始终未直接参与俱乐部运营。

此次重返足球圈,万达选择以“青训+职业俱乐部”双线布局,据透露,集团计划注资一家中甲或中乙俱乐部,同时与地方合作建设足球学院,这一策略显然避开了中超当下的高投入、高风险模式,更注重长期基础建设。
回归时机:足球低谷中的机遇与风险
万达的回归恰逢中国足球的至暗时刻,金元足球退潮后,中超俱乐部欠薪、解散成常态,国家队成绩持续低迷,商业价值大幅缩水,但危机中也蕴藏机遇:
- 政策支持: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强调“推动职业俱乐部股权多元化”,地方政府对足球的扶持力度加大;
- 成本洼地:俱乐部估值跌至冰点,中甲、中乙球队的运营成本仅为中超的十分之一;
- 品牌需求:万达正处于商业转型期,足球的社会影响力仍具独特价值。
中国足球的顽疾——青训断层、管理低效、商业开发薄弱——并非资本单方面能解决,若万达仅以“情怀”或短期营销为目的,恐难持续。
挑战:如何避免重蹈“金元足球”覆辙?
过去十年,中超的“烧钱竞赛”导致俱乐部严重依赖母公司输血,缺乏自我造血能力,万达若要实现可持续运营,需解决以下问题:
- 盈利模式:探索门票、转播、衍生品等收入渠道,而非单纯依赖地产反哺;
- 青训转化:避免“重金买人、忽视梯队”的老路,将青训与职业队衔接;
- 管理专业化: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少行政干预。
业内专家指出,万达若能以“长期主义”心态投入,或可成为理性资本的范本;反之,若因短期压力再度退出,将进一步打击行业信心。
足球需要资本,更需要耐心
万达的回归释放了积极信号,但中国足球的复兴不能仅靠一家企业,从日本J联赛的百年计划到德国足协的青训体系,成功案例均证明:足球需要资本,更需要系统性改革和时间沉淀,万达的此番尝试,或许是中国足球告别急功近利、回归本质的新起点。
(完)
注:本文可根据最新动态补充具体投资细节或专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