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体育传媒界,徐济成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被球迷亲切称为"大徐"的资深媒体人,用他独特的嗓音和专业的视角,陪伴了几代中国篮球迷的成长岁月,从新华社体育记者到央视篮球解说员,从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到CBA公司董事长,徐济成用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体育传媒人的多重可能。
话筒背后的专业积淀 1990年代,当央视开始转播NBA比赛时,徐济成与孙正平、张卫平组成的"铁三角"解说组合成为经典,不同于一般解说员停留在比分播报,拥有新华社记者背景的徐济成总能带来独家幕后故事,他曾在休斯顿火箭更衣室专访奥拉朱旺,在芝加哥联合中心与乔丹畅谈,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构成了他解说的独特魅力,著名篮球评论员杨毅曾评价:"大徐的解说像教科书,每个战术分析都建立在扎实的篮球知识体系上。"

奥运舞台的跨界转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徐济成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作为奥组委媒体运行部副部长,他主持设计了著名的"媒体班车信息实时查询系统",这个被国际奥委会誉为"北京模式"的创新,解决了往届奥运会记者交通的老大难问题,美国《体育画报》记者史密斯回忆道:"徐的团队让采访工作变得前所未有的高效,他们甚至为每位外国记者准备了中英文对照的路线卡。"
CBA改革的文化思考 2023年出任CBA公司董事长后,徐济成推动的"赛事内容矩阵"改革引发关注,他主张"篮球比赛不仅是竞技,更是文化产品",在保留传统赛事的同时,开发了《CBA篮球公园》等衍生节目,邀请易建联等退役球星担任"篮球文化大使",这种将体育赛事IP进行文化赋能的尝试,在年轻观众中收获良好反响,全明星周末网络直播观看量同比提升40%。
从用声音传递赛场激情,到用思维重塑体育生态,徐济成的职业生涯恰似中国体育传媒发展的缩影,在抖音拥有200万粉丝的他,至今保持着每周更新篮球解析视频的习惯,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这位59岁的传媒老兵总是笑着说:"体育传播的本质,是让更多人感受到运动的纯粹快乐。"这种始终如一的初心,或许正是他能够持续影响中国体育传媒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