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小城的街巷深处,提起"马龙老五"这个名号,上了年纪的人眼中总会闪过一丝异样的光彩,这个如今蜷缩在破旧平房里的佝偻老人,曾是八十年代江湖上令人闻风丧胆的"九龙一凤"中的老五,他的故事,像一本被虫蛀蚀的线装书,在现代化高楼投下的阴影里,正一页页地风化消散。
马龙老五本名马德胜,因在家排行第五而得此诨名,1983年严打前夕,他带着十几个弟兄控制着城北三家国营工厂的"劳务介绍"业务,在那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混沌年代,他穿着当时罕见的皮尔卡丹西装,用凤凰自行车驮着整箱的"大团结"穿行于街巷,成为特殊时期畸形繁荣的活标本。

老式搪瓷缸里的茶水已经续了三道,马龙老五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在八仙桌上无意识地敲击着。"那时候的江湖,讲究的是'盗亦有道'。"他忽然挺直佝偻的背脊,浑浊的眼睛里迸发出锐利的光芒,"我们收保护费,但真遇上地痞欺负老实人,第一个抡板凳冲上去的就是我们。"
在城西拆迁区的断壁残垣间,还留着当年"九龙一凤"的聚义厅——如今只剩半堵爬满爬山虎的砖墙,附近的流浪汉说,月圆之夜常能听见墙根下传来划拳行令的喧哗,这种都市传说般的叙述,恰似马龙老五们留在时代肌理上的奇特疤痕。
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江湖大佬,最终在九十年代初选择了金盆洗手,如今他靠着低保和帮人看自行车棚度日,最珍贵的财产是抽屉里那枚生锈的铜质"九龙令",当问及是否后悔时,老人望着窗外正在施工的购物中心,突然咧嘴笑了:"现在的小年轻打架都用手机摇人,没劲。"
在这个算法主宰一切的时代,马龙老五的江湖规矩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但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生存智慧,那些特殊年代滋长出的野蛮生命力,仍在某些阳光照不到的缝隙里,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