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足球报》报道,中超联赛很可能在近期再次推行降薪政策,以应对俱乐部普遍面临的财务压力和中国足球整体改革的需求,这一消息引发了业内广泛讨论,球员薪资体系的调整或将成为中国职业足球“去泡沫化”的关键一步。
背景:中超薪资的“过山车”历程
过去十年,中超曾因“金元足球”时代的高投入闻名,顶级球员年薪动辄上亿,外援转会费屡破纪录,随着俱乐部母公司经济环境变化、足协限薪令的推出,以及联赛商业价值缩水,中超薪资水平已逐步回调,2021年起,足协规定本土球员顶薪为税前500万元,外援为300万欧元;2023年进一步收紧,本土顶薪降至300万元,此次若再降薪,可能意味着标准将逼近国际中下游联赛水平。

降薪动因:俱乐部生存与联赛可持续性
- 财务困境:中超多数俱乐部长期亏损,部分球队甚至因欠薪退出联赛,降薪可缓解运营压力,避免“寅吃卯粮”的恶性循环。
- 政策导向:中国足协近年来强调“理性投资”,希望联赛回归青训和竞技本质,而非依赖资本输血。
- 市场萎缩:中超版权费和赞助收入下滑,俱乐部需通过节流适应新常态。
争议与挑战
- 球员反应:部分球员可能因收入锐减选择留洋或转行,导致联赛竞争力下降。
- 青训激励:低薪或削弱青少年投身职业足球的意愿,需配套保障机制。
- 执行难度:如何平衡“限薪”与“留人”,避免阴阳合同等规避手段,考验监管力度。
国际对比:降薪是否合理?
与日本J联赛(本土顶薪约合人民币1000万)和欧洲次级联赛相比,中超现有薪资仍偏高,但若降幅过大,可能加速人才外流,足协需在“止血”和“造血”间找到平衡。
未来展望
中超降薪是大势所趋,但单纯“砍薪资”并非长久之计,配套措施需同步推进:
- 完善俱乐部营收模式(如门票、周边、青训转会分成);
- 建立更科学的薪资与绩效挂钩机制;
- 推动联赛商业化改革,提升整体价值。
降薪背后,是中国足球从“虚火”走向“实功”的阵痛,唯有构建健康的经济生态,中超才能真正成为培养本土球员、吸引观众的优质联赛,此次调整,或将成为中国职业足球转型的又一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