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历史的舞台上,德国与荷兰的关系始终交织着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旋律,从贸易同盟的蜜月期到战争的对立,再到今日欧盟框架下的紧密伙伴,两国的“再聚首”不仅是地理相邻的必然,更是政治、经济与文化深度交融的缩影,面对能源转型、地缘冲突与欧洲一体化等共同挑战,德荷关系正迎来新的篇章。
历史经纬:从对抗到共生
17世纪,荷兰作为“海上马车夫”称霸全球贸易时,德意志地区仍是分散的诸侯国;19世纪普鲁士崛起后,两国在莱茵河领土与贸易权上屡生龃龉,二战后,荷兰对德国的戒心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逐渐消融,1963年《德荷和解条约》签订,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式破冰,荷兰是德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每日逾万名跨境通勤者穿梭于边境,埃因霍温与北威州的产业园区更成为欧洲高科技合作的典范。

当下焦点:能源危机中的“命运共同体”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放弃俄罗斯天然气的决策与荷兰格罗宁根气田的关闭计划激烈碰撞,两国迅速启动应急合作:荷兰通过鹿特丹港为德国转运液化天然气,德国则向荷兰开放电网以平衡可再生能源波动,这种“基础设施共享”模式被欧盟誉为危机应对的范本,在风电与氢能领域的联合投资,凸显两国欲成为欧洲绿色能源枢纽的雄心。
未来挑战:欧洲一体化的“双引擎”?
尽管合作深化,分歧犹存,荷兰对德国主导的欧盟财政联盟持保留态度,德国则对荷兰严格的财政纪律颇有微词,面对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两国在维护自由贸易规则上立场高度一致,近期联合推出的“欧洲芯片法案”共同倡议,展现了两国推动战略自主的决心,荷兰首相吕特曾直言:“若德荷无法协同,欧洲将难以发声。”
超越边境的“邻居+”关系
从风车与啤酒的刻板印象,到如今在数字经济、碳中和等前沿领域的联合实验室,德荷关系已演变为一种“邻居+”模式,正如历史学家弗里茨·斯特恩所言:“欧洲的和平从来不是自然产物,而是智慧的创造。”德荷的每一次“再聚首”,都在为这片大陆书写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