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22日,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正式驳回中国游泳名将孙杨针对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裁决的上诉,维持其因“暴力抗检”被禁赛8年的处罚,这一裁决标志着历时近四年的“孙杨案”法律程序终告终结,也意味着这位曾三夺奥运金牌的中国游泳领军人物,职业生涯很可能就此画上句号。
事件回顾:从“抗检风波”到八年禁赛
2018年9月,孙杨在一次赛外兴奋剂检测中,因质疑检测人员资质而拒绝配合采样,并导致血样容器被破坏,国际泳联(FINA)最初认定其行为合规,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不满裁决,向CAS提起上诉,2020年2月,CAS以“干扰检测程序”为由,对孙杨处以禁赛8年的严厉处罚。

孙杨团队随后以“仲裁程序不公”为由向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提起上诉,2020年12月法院曾因CAS仲裁小组主席存在偏见而裁定重审,2021年6月CAS二次听证会后,仍维持原判,此次瑞士最高法院的最终驳回,彻底关闭了孙杨通过法律途径翻案的可能性。
争议焦点:程序正义与规则认知
孙杨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对检测程序合法性的理解,孙杨方坚持认为,当晚检测人员资质不全,其拒检行为是“捍卫运动员权益”;而WADA则强调,运动员无权单方面质疑检测程序,破坏样本的行为已构成违规,CAS最终采纳了后者观点,认为孙杨“明知规则却故意违反”,且此前有过兴奋剂违规记录(2014年因误服药物被禁赛3个月),故加重处罚。
国际体育法学专家指出,此案警示运动员必须严格遵循反兴奋剂规则,即使对程序有异议,也应先配合检测再通过申诉解决,而非当场对抗。
影响与反思:孙杨时代的落幕
禁赛8年对现年31岁的孙杨而言,等同于职业生涯终结,作为中国游泳史上最成功的运动员之一,他曾斩获3枚奥运金牌、11次世锦赛冠军,并保持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此次风波不仅让他无缘东京奥运会,其公众形象亦因多次舆论争议(如公开曝光检测人员个人信息)而受损。
中国泳协在裁决后表态“尊重结果”,但强调“反对一切形式的兴奋剂违规”,部分支持者认为孙杨遭遇了“西方主导的体育体系的不公”,而更多声音则呼吁中国体育界加强规则教育,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未来之路:转型或等待复出?
尽管禁赛期至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才结束,但孙杨复出可能性极低,近年来,他已尝试跨界综艺和直播带货,商业价值仍存,不排除其以教练或管理者身份回归泳坛。
孙杨案的终结,不仅是个体运动员的悲剧,也为全球体育界敲响警钟——在反兴奋剂斗争中,规则与程序的权威性不容挑战,而对于中国体育而言,如何在培养顶尖运动员的同时强化其规则意识与国际视野,将是后孙杨时代的重要课题。
(完)
备注: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及法律文件梳理,力求客观呈现事件全貌,同时探讨其深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