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FIVB Volleyball World Grand Prix)是国际排联举办的第25届赛事,也是该项传统赛事的收官之战(2018年起改制为“国家排球联赛”),这一年,中国女排在郎平教练因伤缺席的情况下,由执行教练安家杰带队参赛,以年轻阵容为主力,既展现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暴露出经验不足的短板,为后续大赛积累了宝贵经验。
赛事背景与赛制革新
2017年女排大奖赛分为分站赛和总决赛两个阶段,分站赛于7月至8月在全球多个城市举行,中国女排参加了昆山站、澳门站和香港站的角逐,总决赛首次落户中国南京,六支顶尖队伍(中国、美国、巴西、塞尔维亚、意大利、荷兰)展开巅峰对决,赛制上,国际排联首次尝试“分组对抗”模式,分站赛成绩直接影响总决赛种子排名,增加了竞争悬念。

中国女排的表现与挑战
分站赛:起伏中调整阵容
中国女排在分站赛中以练兵为主,朱婷、张常宁等主力轮休,李盈莹、高意等新人获得锻炼机会,昆山站连胜意大利、俄罗斯,但澳门站0-3不敌意大利,暴露出进攻端火力不足的问题,香港站对阵塞尔维亚时,龚翔宇的爆发帮助球队逆转取胜,展现了年轻球员的潜力。
总决赛:拼出血性,收获成长
南京总决赛中,中国女排小组赛1-3负于荷兰,但随后3-2力克巴西,朱婷带伤砍下33分的表现令人动容,尽管半决赛1-3不敌意大利(最终冠军),但季军战中3-1复仇塞尔维亚,以铜牌收官,刘晓彤、袁心玥等球员的关键发挥,证明了中国队的板凳深度。
技术亮点与不足
- 优势:防守韧性突出,一传稳定性较往年提升;副攻袁心玥的拦网成为重要得分点。
- 短板:二传与攻手配合生疏,关键分处理能力不足;年轻球员心理波动明显,如李盈莹多次失误后被换下。
赛事意义与后续影响
2017年大奖赛是中国女排新周期阵容的“试金石”,尽管未能卫冕(2016年夺冠),但通过高强度对抗检验了替补阵容,为2018年世锦赛和2019年世界杯打下基础,意大利的埃格努、塞尔维亚的博斯科维奇等对手的崛起,也让中国队意识到国际排坛的竞争加剧。
2017年女排大奖赛见证了中国女排的传承与蜕变,在郎平“大国家队”理念下,队伍兼顾成绩与新人培养,铜牌的结果虽遗憾却充满希望,这场赛事不仅是技战术的练兵场,更是精神意志的淬炼,为日后“朱婷时代”的辉煌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