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设计史上,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作为德国工业设计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设计理念不仅塑造了博朗(Braun)和维索(Vitsoe)等品牌的经典产品,更深远地影响了苹果、无印良品等全球品牌的设计语言,拉姆斯倡导的“少,却更好”(Less, but better)原则,成为极简主义设计的核心哲学,至今仍被奉为设计的黄金准则。
拉姆斯的设计十诫
拉姆斯在1980年代提出的“设计十诫”,概括了他对优秀设计的理解:

- 创新性:设计应推动技术发展,而非重复。
- 实用性:产品必须服务于功能,而非沦为装饰。
- 美学性:美感是功能的一部分,简洁即优雅。
- 易理解性:优秀的设计不言自明。
- 克制性:不刻意标新立异,避免过度设计。
……(后续原则强调环保、耐用和细节)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工业设计,也渗透到建筑、数字产品甚至生活方式中,苹果首席设计官乔纳森·艾维曾公开承认,拉姆斯的设计哲学深深影响了iPhone和Mac的极简风格。
经典作品:从收音机到家具
拉姆斯的设计生涯中,诞生了许多至今仍被收藏的经典:
- 博朗SK4收音机(1956):被称为“白雪公主的棺材”,首次将透明玻璃盖融入电子设备,颠覆传统。
- 606万用搁架系统(1960):与维索合作的设计,模块化理念至今仍是家具设计的标杆。
- ET66计算器(1987):其按钮布局直接启发了iOS计算器界面。
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去除冗余,回归本质,拉姆斯认为,设计应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制造视觉噪音。
拉姆斯的当代启示
在快消费和过度设计的时代,拉姆斯的理念显得尤为珍贵:
- 可持续性:他主张设计应经久耐用,反对“计划性报废”,这与当今环保潮流不谋而合。
- 人性化:技术越复杂,设计越需简单,这一思想在智能家居和UI设计中得到延续。
设计的永恒性
拉姆斯曾说:“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他的极简哲学不仅是一种美学,更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或许,真正的经典正如拉姆斯的设计——历经半个世纪,依然清晰、沉默,却无可替代。
(全文约800字,可根据需求调整篇幅或补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