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简称国际乒联)被曝出因财务压力对部分员工实施降薪措施,引发业内关注,作为全球乒乓球运动的最高管理机构,国际乒联的举措折射出新冠疫情后国际体育组织普遍面临的运营困境,此次降薪是短期应急还是长期调整?其背后又反映了哪些深层次问题?
降薪背景:疫情与赛事停摆的双重打击

-
收入锐减
国际乒联的核心收入来源包括赛事版权销售、赞助商费用及会员协会会费,2020年以来,多项国际赛事取消或空场举办,导致商业收入大幅缩水,据公开数据,2021年世乒赛等顶级赛事因防疫限制损失门票收入超千万美元。 -
成本刚性压力
尽管赛事减少,但员工薪酬、办公场地维护等固定开支仍需支付,国际乒联秘书长劳尔·卡林曾坦言:“我们必须在确保组织存续的前提下压缩成本。”
降薪方案与员工反应
-
分层调整策略
据内部人士透露,降薪主要针对非核心岗位,高管团队自愿减薪20%-30%,普通员工降幅约10%-15%,同时承诺“随财务状况好转逐步恢复”。 -
争议与质疑
部分员工认为降薪缺乏透明沟通,质疑“为何不优先削减营销等非紧急支出”,国际体育劳工协会(ISLA)呼吁建立更完善的危机协商机制。
行业连锁反应:体育组织的“过冬模式”
国际乒联并非个例,国际羽联、国际泳联等组织近年也采取裁员、暂停项目等措施,专家指出,体育管理机构需重新审视:
- 收入多元化:开发数字内容、虚拟赛事等新增长点;
- 组织瘦身:优化冗余部门,提升运营效率;
- 应急储备金制度: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收入来源。
未来展望:危机中的转型契机
国际乒联正尝试通过“WTT世界乒乓球公司”商业化改革吸引新赞助商,同时加速电竞、青少年赛事等布局,此次降薪或许倒逼体育组织从“依赖传统模式”转向“创新驱动生存”。
员工降薪是国际乒联应对危机的无奈之举,但也揭示了全球体育产业转型的紧迫性,如何在财务健康与员工权益间找到平衡,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体育管理机构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