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是国际足联(FIFA)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杯足球赛,也是首次在欧洲大陆举行的世界杯,与1930年首届乌拉圭世界杯不同,本届赛事采用了单败淘汰制,并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6支国家队参赛,展现了足球运动逐渐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参赛国家规模与背景
1934年世界杯共有16个国家获得正赛资格,包括:

- 欧洲(12国):意大利(东道主)、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瑞士、瑞典、荷兰、比利时、罗马尼亚、法国。
- 美洲(3国):阿根廷、巴西、美国。
- 非洲(1国):埃及(首次代表非洲参赛)。
值得注意的是,卫冕冠军乌拉圭因抗议欧洲球队集体缺席1930年世界杯而拒绝参赛,英格兰等英国足协成员仍未加入FIFA体系,因此未参与角逐。
预选赛制度的引入
本届世界杯首次设立预选赛机制,32支报名球队需通过淘汰赛争夺16个正赛名额,意大利作为东道主仍需参赛(最终以4-0击败希腊晋级),而瑞典因对手爱沙尼亚弃权直接晋级,成为唯一未踢预选赛的球队。
赛事亮点与历史意义
- 东道主夺冠:意大利队在传奇教练维托里奥·波佐的带领下,决赛2-1战胜捷克斯洛伐克,首夺世界杯冠军。
- 地缘政治色彩:赛事被墨索里尼政权用作宣传工具,意大利队身着象征法西斯主义的黑色球衣,奖杯亦被命名为“墨索里尼杯”。
- 亚洲与大洋洲的缺席:受限于交通和经济因素,两大洲均无球队参赛,世界杯的全球化仍处于早期阶段。
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以16国的规模奠定了现代世界杯的基本框架,其竞技水平与政治纠葛并存,成为足球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届,尽管参赛国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但它为后续世界杯的扩张埋下了伏笔,并见证了欧洲足球力量的崛起。